您現在的位置: 主頁 > 新聞中心 > 政策法規 > 政策法規
中國制造2025規劃體系全部發布 政策加碼加速產業智能轉型
發布時間:2017-03-31 16:22來源:其他網站 點擊:
中國制造2025規劃體系全部發布
政策加碼加速產業智能轉型
河南制造蹄疾步穩砥礪前行
政策加碼加速產業智能轉型
河南制造蹄疾步穩砥礪前行
工信部日前發布消息稱,為細化落實《中國制造2025》,著力突破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短板,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,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啟動了“1+X”規劃體系的編制工作。目前,“1+X”規劃體系均已發布實施。
國際金融危機后,包括美國、德國、日本在內的諸多“傳統”制造業強國開始重新審視制造業。為充分發揮制造業在“推動貿易增長、提高研發創新水平和促進就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”,相關國家戰略頻頻搶占“頭條”。如美國的《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》、德國的“工業4.0計劃”和日本的《制造業白皮書》等。制造業正重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。
一、“中國制造2025”集結號吹響
作為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目標“三步走”的第一階段行動綱領,《中國制造2025》自2015年5月發布至今,已經實施近兩年時間。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實施了“1+X”體系,大力推進各項政策分解細化和落地實施。目前,《中國制造2025》已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。
據了解,目前已經發布的11個“X”,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、工業強基、智能制造、綠色制造、高端裝備創新等5大工程實施指南,發展服務型制造和裝備制造業質量品牌2個專項行動指南,以及新材料、信息產業、醫藥工業和制造業人才4個發展規劃指南。
不難看出,11個“X”均為相關“指南”。工信部明確表示,11個“X”側重引導,旨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編制“1+X”規劃體系的目的,是要通過加強政府引導,凝聚行業共識,匯集社會資源,圍繞重點、破解難點。在具體實施中更需“合力而為”,要各級政府、企業、科研院所、大專院校、金融機構等有關方面廣泛參與,共同努力。
所謂“謀定而動”,相關體系確立,“中國制造2025”集結號已然吹響。下一步,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將加強《中國制造2025》“1+X”體系的落實,細化分解重點任務和責任分工,以目標為導向,圍繞重點任務、重大工程、重點領域梳理凝練一批重點工作,明確時間節點,落實配套政策,與《中國制造2025》實施形成全局統籌、重點推進的工作合力。
二、地方智能制造“星火燎原”
毫無疑問,作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,《中國制造2025》力求改變我國制造業長期“大而不強”的局面。尤其在各國戰略舉措轉變、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重大調整的外部環境催促,以及國內勞動力原材料成本雙重壓力鞭策下,傳統層面的成本優勢逐漸消失,制造業的轉型迫在眉睫。智能制造成為兩化深度融合“不可替代”的主攻方向。
國內媒體評論稱,宏觀上來說,“中國制造2025”的提出,有著巨大的意義和指示作用,也非常準確地切中了中國未來20年到30年在全球戰略地位中的發展路徑。但上層建筑落地之后,還需要最基礎的產業力量,扎實推進!
我國已有部分地區表現卓著,成長為智能制造的前沿陣地。“實體經濟”再次進入各地方兩會熱詞榜,“智能制造”廣受熱捧。
三、突圍“初級階段”問題待解
我國智能制造雖剛剛起步,但未來發展潛力巨大。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“預測報告”顯示,2015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在1萬億元左右,2020年則有望超過3萬億元,年均復合增長率約20%。
當前我國智能制造大多仍處在研發階段,僅有16%的企業進入到應用階段,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:首先,智能制造標準雜亂,已經成為普及的主要障礙,體系制定亟待提上日程。其次,我國智能制造核心技術掌控力較低,對外依存度高,亟待突破。再次,作為一項系統工程,各地智能制造發展水平參差不齊,具體實施中還需各級政府、企業、科研院所、高校、金融機構等的廣泛參與。
當前,我國內經濟仍然處于“三期疊加”的復雜環境中,新舊動能轉換得好,經濟下行壓力就小。“推動傳統產業與大數據、物聯網、工業設計等深度融合,與‘中國制造2025’和‘互聯網+’等戰略相配合,加強制造業網絡化協同,通過生產組織方式創新使傳統產業釋放新增長動能”的必要性毋庸置疑。但是,規避智能制造中的“創新過剩”意義同樣不容忽視。如國內機器人產業,尚無實質突破的情況下,已有無數廠商欲將產值、規模“催大”,這就是一種典型的“創新過剩”。因此,無論創新、創業,還是制造業升級、轉型,解決產業發展的“體質”問題永遠需要走在最前端。畢竟,制造業不是一波波的浪潮,而是從本質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的“質變”進程。
四、河南制造蹄疾步穩、砥礪前行
在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,各類經濟體競相培育新動能的背景下,能否搶占智能制造制高點,對河南至關重要。河南在如火如荼推進的“四個大省”建設中,先進制造業大省建設當之無愧地占據首位。
目前,“河南制造”的身影正不斷閃現:中信重工、宇通客車頻頻發力世界市場,中鐵裝備盾構機走出國門大秀中國造,科隆蒸發器和冷凝器全球市場份額領先,中原內配等一大批國內行業排頭兵涌現,亮點不斷……
《中國制造2025河南行動綱要》明確,未來圍繞12個重點產業,我省將謀劃實施九大重點工程。先進制造示范工程,集群引進和培育工程,智能制造工程,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,技改提升工程,質量品牌提升工程,綠色制造工程,制造業人才提升工程,制造業金融扶持工程等9大工程,每一個都代表著一個方面的提升,由點到面,有技術創新,有品牌質量提升,既注意綠色環?沙掷m,又兼顧到人才培養和金融支持,環環相扣彼此相助,后勁十足。
每一個工程都意味著是一個綜合體系。以先進制造示范工程為例,我省采取“六位一體”發展模式,即建立一個推進機制、組建一批產業創新聯盟、設立一批產業發展引導基金、培育一批產業示范基地、建設一批人才實訓基地、開發一批標志性產品和重大技術裝備,每年滾動實施“百項千億”重大示范項目,力爭到2020年,研制并應用500個首臺(套)重大裝備,培育10個制造業示范基地。
河南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如此定位:做大總量調結構,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,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,推動河南制造向河南創造、河南速度向河南質量、河南產品向河南品牌轉變,提升新型工業化水平。這預示著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,河南需要走得更快更好。
向先進制造業強省挺進,河南靠什么?是河南企業家們敢想敢做的勇氣;是傳統企業敢于創新的信心;是河南作為制造業大省擁有的優勢;是財政涉企資金基金化改革提供的金融支撐。
風起云涌新變革,擁抱機遇闖未來。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,且看河南蹄疾步穩,砥礪前行!
國際金融危機后,包括美國、德國、日本在內的諸多“傳統”制造業強國開始重新審視制造業。為充分發揮制造業在“推動貿易增長、提高研發創新水平和促進就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”,相關國家戰略頻頻搶占“頭條”。如美國的《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》、德國的“工業4.0計劃”和日本的《制造業白皮書》等。制造業正重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。
一、“中國制造2025”集結號吹響
作為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目標“三步走”的第一階段行動綱領,《中國制造2025》自2015年5月發布至今,已經實施近兩年時間。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實施了“1+X”體系,大力推進各項政策分解細化和落地實施。目前,《中國制造2025》已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。
據了解,目前已經發布的11個“X”,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、工業強基、智能制造、綠色制造、高端裝備創新等5大工程實施指南,發展服務型制造和裝備制造業質量品牌2個專項行動指南,以及新材料、信息產業、醫藥工業和制造業人才4個發展規劃指南。
不難看出,11個“X”均為相關“指南”。工信部明確表示,11個“X”側重引導,旨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編制“1+X”規劃體系的目的,是要通過加強政府引導,凝聚行業共識,匯集社會資源,圍繞重點、破解難點。在具體實施中更需“合力而為”,要各級政府、企業、科研院所、大專院校、金融機構等有關方面廣泛參與,共同努力。
所謂“謀定而動”,相關體系確立,“中國制造2025”集結號已然吹響。下一步,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將加強《中國制造2025》“1+X”體系的落實,細化分解重點任務和責任分工,以目標為導向,圍繞重點任務、重大工程、重點領域梳理凝練一批重點工作,明確時間節點,落實配套政策,與《中國制造2025》實施形成全局統籌、重點推進的工作合力。
二、地方智能制造“星火燎原”
毫無疑問,作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,《中國制造2025》力求改變我國制造業長期“大而不強”的局面。尤其在各國戰略舉措轉變、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重大調整的外部環境催促,以及國內勞動力原材料成本雙重壓力鞭策下,傳統層面的成本優勢逐漸消失,制造業的轉型迫在眉睫。智能制造成為兩化深度融合“不可替代”的主攻方向。
國內媒體評論稱,宏觀上來說,“中國制造2025”的提出,有著巨大的意義和指示作用,也非常準確地切中了中國未來20年到30年在全球戰略地位中的發展路徑。但上層建筑落地之后,還需要最基礎的產業力量,扎實推進!
我國已有部分地區表現卓著,成長為智能制造的前沿陣地。“實體經濟”再次進入各地方兩會熱詞榜,“智能制造”廣受熱捧。
三、突圍“初級階段”問題待解
我國智能制造雖剛剛起步,但未來發展潛力巨大。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“預測報告”顯示,2015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在1萬億元左右,2020年則有望超過3萬億元,年均復合增長率約20%。
當前我國智能制造大多仍處在研發階段,僅有16%的企業進入到應用階段,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:首先,智能制造標準雜亂,已經成為普及的主要障礙,體系制定亟待提上日程。其次,我國智能制造核心技術掌控力較低,對外依存度高,亟待突破。再次,作為一項系統工程,各地智能制造發展水平參差不齊,具體實施中還需各級政府、企業、科研院所、高校、金融機構等的廣泛參與。
當前,我國內經濟仍然處于“三期疊加”的復雜環境中,新舊動能轉換得好,經濟下行壓力就小。“推動傳統產業與大數據、物聯網、工業設計等深度融合,與‘中國制造2025’和‘互聯網+’等戰略相配合,加強制造業網絡化協同,通過生產組織方式創新使傳統產業釋放新增長動能”的必要性毋庸置疑。但是,規避智能制造中的“創新過剩”意義同樣不容忽視。如國內機器人產業,尚無實質突破的情況下,已有無數廠商欲將產值、規模“催大”,這就是一種典型的“創新過剩”。因此,無論創新、創業,還是制造業升級、轉型,解決產業發展的“體質”問題永遠需要走在最前端。畢竟,制造業不是一波波的浪潮,而是從本質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的“質變”進程。
四、河南制造蹄疾步穩、砥礪前行
在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,各類經濟體競相培育新動能的背景下,能否搶占智能制造制高點,對河南至關重要。河南在如火如荼推進的“四個大省”建設中,先進制造業大省建設當之無愧地占據首位。
目前,“河南制造”的身影正不斷閃現:中信重工、宇通客車頻頻發力世界市場,中鐵裝備盾構機走出國門大秀中國造,科隆蒸發器和冷凝器全球市場份額領先,中原內配等一大批國內行業排頭兵涌現,亮點不斷……
《中國制造2025河南行動綱要》明確,未來圍繞12個重點產業,我省將謀劃實施九大重點工程。先進制造示范工程,集群引進和培育工程,智能制造工程,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,技改提升工程,質量品牌提升工程,綠色制造工程,制造業人才提升工程,制造業金融扶持工程等9大工程,每一個都代表著一個方面的提升,由點到面,有技術創新,有品牌質量提升,既注意綠色環?沙掷m,又兼顧到人才培養和金融支持,環環相扣彼此相助,后勁十足。
每一個工程都意味著是一個綜合體系。以先進制造示范工程為例,我省采取“六位一體”發展模式,即建立一個推進機制、組建一批產業創新聯盟、設立一批產業發展引導基金、培育一批產業示范基地、建設一批人才實訓基地、開發一批標志性產品和重大技術裝備,每年滾動實施“百項千億”重大示范項目,力爭到2020年,研制并應用500個首臺(套)重大裝備,培育10個制造業示范基地。
河南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如此定位:做大總量調結構,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,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,推動河南制造向河南創造、河南速度向河南質量、河南產品向河南品牌轉變,提升新型工業化水平。這預示著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,河南需要走得更快更好。
向先進制造業強省挺進,河南靠什么?是河南企業家們敢想敢做的勇氣;是傳統企業敢于創新的信心;是河南作為制造業大省擁有的優勢;是財政涉企資金基金化改革提供的金融支撐。
風起云涌新變革,擁抱機遇闖未來。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,且看河南蹄疾步穩,砥礪前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