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在的位置: 主頁 > 新聞中心 > 政策法規 > 政策法規
李克強為什么將“減稅降費”稱為“積極財政政策”?
發布時間:2015-05-18 16:37來源:鶴壁市企業聯合會 鶴壁市企業家 點擊:
4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,三個議題圍繞同一條主線展開--減稅降費、減輕企業負擔、支持實體經濟發展。在全國范圍清理規范涉企收費、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,依法適當降低鐵礦石資源稅征收比例。
4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,李克強總理在談到全面清理規范涉企收費議題時,稱其為“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有力措施”。這是繼2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后,李克強總理第二次公開詮釋“減稅降費”與“積極財政政策”之間的關系。
在傳統觀念里,一提到積極財政政策,很容易讓人馬上聯想到增加赤字,拿出錢投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設。然而對于那些更廣大的市場主體而言,少取之,便是予之。許多國家的財政政策都面臨著這樣的悖論:政府往往在經濟形勢向好、財政盈余時更樂于減稅降費,而在經濟不景氣、財政捉襟見肘時則明顯缺少動力。但對于企業經營者而言,越是在后一種形勢下,減稅降費的政策才越能最大化地發揮“及時雨”的功效。
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,李克強總理顯然清楚要盤活中國經濟這盤大棋,“四兩撥千斤”的財政無疑是最重要的宏觀政策工具之一,而且決不能僅僅依靠擴大公共產品的供給來“保駕護航”。減稅降費、減輕企業負擔、“以減法換乘法”,支持實體經濟發展,才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最需要的。
一解就業,二促創新,三能傳遞清晰的政策導向,這就是李克強總理將“減稅降費”稱為“積極財政政策”的真正原因。